解剖學習,無快速學習
一起來探討大腦的奧秘吧!
腦部組成
大腦(Cerebrum)
第一大腦區,分成左右大腦半球
大腦皮質(Cerebral Cortex)
腦回(Gyri)
腦溝(Sulci)
裂溝(Fissures)
小腦(Cerebellum)
第二大腦區
小腦皮質:覆蓋小腦的外層
腦幹(Brain Stem)
中腦(Midbrain / Mesencephalon)
橋腦(Pons)
延髓(Medulla Oblongata)
間腦(Diencephalon)
視丘(Thalamus)
下視丘(Hypothalamus)
大腦(Cerebrum)
解剖結構
大腦皮質(Cerebral Cortex):覆蓋大腦的上部與外側表面
白話文:大腦最外的一圈
腦回(Gyri): 一系列突起的腦嵴,高度摺疊並由神經皮質覆蓋
腦溝(Sulci): 淺溝,將腦回分隔開
裂溝(Fissures): 較深的溝槽,將大腦分為不同腦葉
中央溝(Central Sulcus): 位於額葉與頂葉之間
外側溝(Lateral Sulcus): 水平走向,位於額葉與顳葉之間
頂枕溝(Parieto-Occipital Sulcus): 位於頂葉與枕葉之間
島葉(Insula): 位於外側溝內
腦葉
額葉(Frontal Lobe)
主要運動皮質(Primary Motor Cortex, Precentral Gyrus)
負責骨骼肌的自主運動控制
體感運動聯合區
語言及認知過程,如執行功能、注意力、記憶、情感、情緒、個性、自我意識,以及社會和道德推理
布洛卡區Broca’s:負責語音的產生和發音。
頂葉(Parietal Lobe)
主要體感皮質(Primary Sensory Cortex, Postcentral Gyrus)
負責觸覺、壓力、疼痛、位置、振動、溫度感知
人的空間辨識、空間感受
體感感覺聯合區(Somatic Sensory Association Area)
枕葉(Occipital Lobe)
視覺聯合區(Visual Association Area)
視覺處理和解釋、物體和臉部辨識、深度和距離感知
視覺皮質(Visual Cortex):負責視覺刺激的知覺(顏色、光線)
有關顏色、運動和方向的視覺資料收集
顳葉(Temporal Lobe)
聽覺聯合區(Auditory Association Area)
語言理解、聲音記憶、非言語解釋、聲音到視覺影像的轉換
聽覺皮質(Auditory Cortex)
負責聽覺刺激的知覺
嗅覺皮質(Olfactory Cortex):負責嗅覺感知
韋尼克區Wernickes’s:理解口語和書面語言
大腦的整合中心(Integrative Centers)
這些區域負責從多個聯合區(Association Areas)接收資訊,並指導複雜的運動活動
布羅德曼分區(Brodmann area)將大腦區分出52區,人類大腦共48區
恭喜!我們不用學全部,也不用記數字
韋尼克區 Wernickes’s Area(Brodmann area 22)
位於左半球
負責語言的理解與語意處理
幫助個體理解聽到或閱讀到的單詞與語句
若受損,可能導致 Wernicke 失語症(Wernicke’s Aphasia),病人雖能流暢說話,但語句可能沒有意義,且難以理解他人語言
白話文:不能懂,說了也聽不懂
布洛卡區Broca’s Area(Brodmann area 44, 45)
位於左半球
負責控制語言表達和協調
調節呼吸肌、喉部、咽部、舌頭、臉頰、嘴唇和下頜的肌肉運動
若受損,導致表達性失語症(Broca’s Aphasia),能理解語言,可能可以發出聲音但難以說話或構造流暢的句子
白話文:能懂,但說不出
大腦半球側化(Hemispheric Lateralization)
每個大腦半球負責執行特定功能,並影響對側身體
讀書TIPs:也就是為什麼左腦中風,卻是右側癱瘓
小腦(Cerebellum)
解剖結構
前葉(Anterior Lobe)
主要裂溝(Primary Fissure): 分隔前葉與後葉
葉狀構造(Folia): 小腦表面的摺疊結構
後葉(Posterior Lobe)
蚓部(Vermis): 位於中央的狹窄帶狀區域
絨球小結葉(Flocculonodular Lobe): 位於第四腦室與小腦半球及蚓部之間
小腦皮質(Cerebellar Cortex): 含有高度分支的浦肯野細胞(Purkinje)
浦肯野細胞的樹突(Purkinje Cell Dendrites):多達 20 萬個突觸輸入,比其他腦細胞更多
功能
調整姿勢肌肉
負責快速的自動調節,以維持平衡與穩定性
透過調整腦幹運動中心的活動來影響肌肉張力與姿勢
微調意識與無意識的運動
優化學習過的動作模式,例如騎自行車或彈鋼琴
透過以下機制達成:
調節大腦皮質、基底核和腦幹運動區的神經活動
比較運動指令與本體感覺資訊,並適時進行修正
腦幹(Brain Stem)
中腦(Midbrain / Mesencephalon)
解剖結構
視丘(Thalamus)與橋腦(Pons)之間
頂蓋(Tectum):四個隆起構成,稱為四疊體(Corpora Quadrigemina
下丘(Inferior Colliculus):聽覺腦幹傳導路徑,由視丘將資訊送往大腦皮質,以形成對聲音的意識感知
上丘(Superior Colliculus):整合來自視覺、聽覺與體感的空間資
被蓋(Tegmentum)
腦神經的感覺與運動神經核
腦神經 III(動眼神經 Oculomotor Nerve)
腦神經 IV(滑車神經 Trochlear Nerve)
功能
在整個腦幹中,被蓋包含腦神經核(Cranial Nerve Nuclei),這些核團負責接收與發送來自腦神經的訊息。
協調聽覺與視覺資訊
視覺反射中樞:控制眼外肌運動,影響眼球的轉動與對焦(改變瞳孔的大小與晶體的形狀)
聽覺反射中樞:將眼睛轉向聲音或觸覺刺激的方向
橋腦(Pons)
解剖結構
腦神經的感覺與運動神經核
腦神經 V(三叉神經 Trigeminal Nerve)
腦神經 VI(外展神經 Abducens Nerve)
腦神經 VII(顏面神經 Facial Nerve)
腦神經 VIII(前庭耳蝸神經 Vestibulocochlear Nerve)
掌控下頜肌肉、面部前側、眼外肌(外直肌),以及內耳的感覺器官
上行、下行與橫向神經束
縱向神經束(Longitudinal Tracts):連接中樞神經系統的其他部分
中小腦腳(Middle Cerebellar Peduncles):透過橋腦前表面交叉,連接橋腦核與對側小腦半球
功能
吸氣調節中心和呼氣調節中心:影響呼吸速率與深度
處理並傳遞與小腦相關的資訊的神經核與神經束
延髓(Medulla Oblongata)
解剖結構
自主神經核
灰質區:具備特定反射或處理功能的神經核
腦神經的感覺與運動神經核
腦神經 VIII(前庭耳蝸神經 Vestibulocochlear Nerve)
腦神經 IX(舌咽神經 Glossopharyngeal Nerve)
腦神經 X(迷走神經 Vagus Nerve)
腦神經 XI(副神經 Accessory Nerve)
腦神經 XII(舌下神經 Hypoglossal Nerve)
提供運動指令至咽喉、頸部、背部及內臟器官功能
功能
心臟與血管運動控制中樞:負責調節心率、心臟收縮強度及周邊組織的血流量
呼吸節律中心:負責基本的呼吸節律
接受來自橋腦的呼吸調節中心輸入
間腦(Diencephalon)
視丘(Thalamus)
解剖結構
前群:屬於邊緣系統的一部分
內側群:整合感覺資訊並傳遞至額葉
腹側群
將感覺資訊傳遞至主要感覺皮質
將來自小腦與基底神經節的資訊傳遞至大腦皮質運動區
後群(Posterior Group):
枕上核:整合感覺資訊,並投射至聯合區
外側膝狀核:負責視覺資訊,傳遞至視覺皮質
內側膝狀核: 負責聽覺資訊,傳遞至聽覺皮質
第三腦室(Third Ventricle): 分隔左右視丘
功能
傳遞資訊(感覺、視覺、聽覺)
過濾並傳遞來自脊髓與腦神經的感覺資訊至初級感覺皮質
在基底神經節與大腦皮質之間傳遞資訊
下視丘(Hypothalamus)
潛意識控制骨骼肌收縮
影響與情緒有關的軀體運動模式,例如憤怒、快樂、疼痛與性興奮
自主功能的控制
調節並協調腦幹(橋腦與延髓)的自主神經活動,影響心率、血壓、呼吸與消化功能
神經系統與內分泌系統的協調
透過分泌調節激素來影響腦垂腺
這些調節激素由下視丘結節區產生,並透過局部微血管輸送至腦垂腺前葉
內分泌激素的分泌
透過神經軸突輸送至腦垂腺後葉,然後釋放至血液
抗利尿激素(Antidiuretic Hormone, ADH)
催產素(Oxytocin, OXT)
情緒與行為動機
下視丘特定區域會產生特定感覺,驅使個體產生相應的行為變化
口渴中樞:控制飲水行為
飽食中樞:控制食物攝取
協調自主神經與隨意運動
當面臨危險或壓力時,下視丘會激活交感神經,增加心率與呼吸速率
體溫調節(Regulation of Body Temperature)
當體溫下降時,延髓內的血管運動中樞調整周邊血管直徑,血管收縮以減少熱量流失
生理節律調控(Control of Circadian Rhythms)
負責調控 24 小時生理週期
輸入(Input):來自視網膜的光線資訊
輸出(Output):影響其他下視丘核區、松果體(Pineal Gland)、腦幹網狀結構
腦室系統(Ventricles of the Brain)
神經腔(Neurocoel):充滿腦脊髓液(CSF),並填充於蛛網膜下腔
腦室系統結構(Ventricular Structures)
腦室間孔(Interventricular Foramen)
第三腦室(Third Ventricle):位於間腦內,含有脈絡叢,負責產生CSF
大腦導水管(Cerebral Aqueduct):位於中腦內
第四腦室(Fourth Ventricle):連接延髓與脊髓
大腦保護
顱內腦膜(Cranial Meninges)
硬腦膜(Dura Mater)
顱骨層(Periosteal Layer):外層纖維組織
硬腦膜靜脈竇
含有組織液與血管
負責將靜脈血輸送至頸內靜脈
腦膜層(Meningeal Layer):內層纖維組織
蛛網膜(Arachnoid Mater)
蛛網膜膜(Arachnoid Membrane):提供光滑表面
蛛網膜小梁(Arachnoid Trabeculae):穿越蛛網膜下腔至軟腦膜
軟腦膜(Pia Mater)
貼附於大腦表面,由星狀膠質細胞固定
延伸至所有腦溝與裂溝
到達大腦血管
顱內腦膜的保護功能
物理保護
顱骨
顱內腦膜(Cranial Meninges):其發炎會導致腦膜炎(Meningitis)
腦脊髓液(Cerebrospinal Fluid, CSF)
由第三腦室的脈絡叢產生
包圍所有暴露於外部的中樞神經系統(CNS)表面
功能:支撐大腦,保護脆弱神經結構,運輸營養物質、化學信號、代謝廢物
生化隔離
血腦屏障(Blood-Brain Barrier, BBB)
隔離中樞神經系統(CNS)與一般循環系統
由中樞神經毛細血管內皮細胞的緊密連接所形成
只有脂溶性化合物(如氧 O₂、二氧化碳 CO₂、類固醇、前列腺素及小型酒精分子)可擴散進入CNS間質液
硬腦膜折疊(Dural Folds)
這些結構為大腦提供額外的穩定性與支撐
大腦鐮(Falx Cerebri):
一片硬腦膜,位於大腦縱裂內,將左右大腦半球分開
上矢狀竇(Superior Sagittal Sinus): 附著於篩骨(Ethmoid Bone)的雞冠(Crista Galli)
下矢狀竇(Inferior Sagittal Sinus): 附著於枕骨(Occipital Bone)內枕嵴(Internal Occipital Crest)
小腦天幕(Tentorium Cerebelli):
保護小腦,並將大腦半球與小腦分開
橫竇(Transverse Sinus)
小腦鐮(Falx Cerebelli):
沿著正中矢狀線將小腦左右半球分隔開
腦波監測:腦電圖(EEG)
不同類型的腦波代表不同的意識狀態
α 波(Alpha Waves)
在休息但仍清醒的成年人,閉眼時最明顯
當睡眠或專注於某項任務時消失
β 波(Beta Waves)
當專注於刺激或工作時出現
亦會在壓力或心理緊張狀態下出現
θ 波(Theta Waves):
兒童正常出現
成人睡眠時出現
若成人清醒時出現,可能與腦部疾病(如腫瘤)相關
δ 波(Delta Waves):
所有年齡層的深度睡眠期間出現
若清醒時出現,可能代表腦部病變,例如腫瘤、血管阻塞或發炎
癲癇(Seizure):
一種暫時性的大腦功能異常,可能伴隨異常動作、異常感覺、錯誤行為,或上述症狀的組合
PDF文檔下載
參考資料
Maldonado KA, Alsayouri K. Physiology, Brain. [Updated 2023 Mar 17]. In: StatPearls [Internet]. Treasure Island (FL): StatPearls Publishing; 2025 Jan-. Available from: https://www.ncbi.nlm.nih.gov/books/NBK551718/
Amerman, E. C. (2017). Exploring anatomy & physiology in the laboratory (3rd ed.). Morton Publishing.
Betts, J. G., Young, K. A., Wise, J. A., Johnson, E., Poe, B., Kruse, D. H., Korol, O., Johnson, J. E., Womble, M., & DeSaix, P. (2022). Anatomy and physiology 2e. OpenStax. https://openstax.org/details/books/anatomy-and-physiology-2e
更多地方您可以找到我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weibuh_rn/
Threads: https://www.threads.net/@weibuh_rn
🌼不論是申請考試,或是備考期間有任何問題,歡迎請IG私訊🌼
如內容有錯誤,或是版權問題
請聯繫email: WeiBuh.RN@gmail.com
筆記,本人薇布WeiBuh親自整理和撰寫
僅供無盈利的教學使用
任何營利使用,請先聯繫授權
想詢問下學姊這份講義會有pdf的檔案嗎?謝謝🙏
學姊再麻煩您的電子檔案